| 捐赠本站 |我要留言 | RSS
首页 > 公务员>2018年5月天津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

2018年5月天津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

【发布/编辑时间:2023-03-27 11:07:57  来源:1mi.xyz 收集整理】  作者:1mi  字体:【 报错
材料1
(329791)
城市建设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彰显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人类的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给我们提供的空间。城市不仅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生活、生存的重要空间。
城市为人类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舒适和宜居。漂亮的大厦、宽阔的道路,休闲娱乐场所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鹅卵石,都让人尽情享受着城市的品质生活。
城市的公共设施在保障城市健康运转、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将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装点得绚丽多姿,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品位,是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象征着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材料2
(329792)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是否健全,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A市妇联发布服务妇女儿童民生8项实事,其中包括在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启爱空间”母婴室50个。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很多人也对这些母婴室的未来表达了担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曾在2013年发起过一项“母爱10平方”活动,倡议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虽然一些机构纷纷响应建立,但由于管理缺失或保护不够,不少母婴室设施都被不同程度地损坏,难以使用;或者干脆被杂物占用,成了杂物间。
母婴室无论是对提高母乳喂养率,还是提高婴幼儿免疫力,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美好的公共设施,却常常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材料3
(329793)
傍晚时分,B市市民广场上锻炼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在公共健身器材区域,人流密集,器材的种类十分丰富,有“漫步机”“上肢牵引器”等七八种,而且每个器材上都有人在做运动。住在某小区的叶大爷正在一台“漫步机”上锻炼,时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可能是零部件有些生锈了。”叶大爷说,只要天气好,他每天傍晚都会来锻炼,但他发现器材遭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这批器材三四个月前刚换过,这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损坏。”叶大爷指着“漫步机”上的扶手说,仅这块区域就有好几条划痕,有些地方的油漆也磨掉了,开始生锈。
在平时锻炼过程中,叶大爷发现有些小孩把器材当成玩具,经常在上面又踢又踹,家长们也没有及时去劝阻,有些家长甚至陪同孩子一起嬉闹。叶大爷曾好几次看到“上肢牵引器”牵引区域的两根绳子被人用力拉拽,“折磨”得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被折断,已维修了好几次。此外,这些器材平时没人用的时候,有周边住户过来晾晒衣物,场面极不雅观。
叶大爷认为,除了人为因素外,健身器材的损坏也有一部分自然原因。大部分健身器材摆放在户外,长期遭受日晒雨淋,加快了器材的磨损和老化。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派专人不定期进行维护。
当日,媒体记者还走访了红旗小区、北苑小区等地,发现公共健身器材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破损,普遍存在“有人安装,无人维护”的情况。
如何更好地维护公共健身器材?B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市区大多数健身器材都由市体育部门统筹规划,并定期拨出一笔经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的街道、社区等负责安装,也有一些是由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一般来说,室外健身器材的使用年限最长为8年,因为放在户外肯定会有损坏,一些是自然老化,一些可能因使用方法不当或人为破坏造成,实际上却有很多已超过报废年限的器材仍在“服役”,无人管理。至于器材的维护和更新问题,当初规划安装时,就考虑到器材厂家不同、配置各异,统一维修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当时就要求所在社区负责后续的维护和保修等事宜。
“一方面,社区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养成文明使用的自觉性。”这名负责人说,健身器材作为公共设施为民所用,大家理应细心呵护。同时,他建议,公园、广场上的器材,最好有一支专业的维修队伍进行日常管理,小区内的健身器材可考虑纳入物业管理范围。
材料4
(329794)
C市市政养护管理处承担着市政设施的维护任务,每年在市政设施维护方面投入的经费在上百万元。护栏、路灯杆、红绿灯被撞损,石凳被砸断,井盖、雨水箅子被压损、盗走······ “C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和义务,爱护市政设施不是市政养护管理处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对全体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市民提高素质,自觉投入到文明城市的维护者队伍中来。
道路护栏被撞损事故每周少则两三起,多则七八起,这在交通事故里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往往是由保险公司买单,至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环节,基本都被肇事驾驶员省略了。然后是再次被撞、赔偿、修复,就这样往复循环。特别是在雨雪天,有时一天会连续发生多起公共市政设施被撞损的事故。更有甚者,在车较少的地段或夜晚,有的肇事驾驶员撞完后一跑了之。
路边的石凳、公交站台的广告牌等经常成为一些人暴力发泄的对象。清晨,当人们漫步街头,看到护栏被撞得七零八落、石凳被砸得残破不全、公交车站广告牌被利刃划破,我们又会作何感想?
据统计,2016年C市发生道路护栏被撞损事故300多起,事故损失近200多万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爱护市政设施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市民爱护公共市政设施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政府没有对市政设施遭受破坏足够重视,没有相配套的处罚制度,对破坏肇事者的惩处力度过轻,没有形成威慑力,违法者的成本很低。
政府花费大量资金把城市建设好了,我们每个市民都有责任爱护,对待公共市政设施要像对自己家里的物品一样爱惜。在C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呼吁全体市民要增强爱护市政设施的意识。另外,政府也要出台相关爱护公共市政设施的地方性法规,对违规者给予惩处。执法机关要认真对待人为破坏公共市政设施的案件,让破坏者付出代价。
材料5
(329795)
现如今,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一些二、三线城市都建起了体育馆。然而,除了一些零星赛事,大量场馆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或变成了商业地产项目。
D市体育公园内,设施齐全,跑道、足球场等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每天傍晚,很多人到公园里跑步、锻炼、踢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附近的一所小学校大门紧锁,周边居民只能在一墙之隔的马路边健身。政府办的体育场馆逐步免费开放,但学校的体育场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总量超过100万个。但在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材料6
(329796)
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同时提到“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收取费用的,应当每月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这一惠民的利好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民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较为吃紧,尤其是体育运动场所更是捉襟见肘。某市近日爆出某大学操场以每小时15元的价格对外有偿使用,且每次充值不得低于100元,有效期两年。有市民对此表示异议,学校作为大量社会资源的占有者,理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操场服务于学校教学无可厚非,但周日、寒暑假依然采取收费政策,就让人难以接受。学校也是一肚子委屈,一来社会人员的无序出入对日常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来请示上级部门,对方以“无文件规定必须免费开放”为由,表示许可。类似情况,在多地高校出现,以致“刷卡入校,计时收费”成了人所共知的通例。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强化了学校文化和体育设施的公益属性,等于在法理上重视并支持普通民众的正当需求,赢得了民心。但面对具体问题,还稍显力不从心。目前的中小学,虽然相对高校易于管理,却也很少见主动开放上述场所的。上世纪90年代之前,学校的操场一般少有围墙,有些甚至被道路贯通,每遇周末放露天电影,周边居民常会自备板凳、有说有笑地来享受“围观福利”,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非常融洽,其社会职能也尽显无遗。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人口连年攀升和扩招政策的影响,学校迫于安全、教学、管理等现实压力,纷纷以“圈地运动”的方式建起围墙或门禁,拉开了与社会的距离。他们并非不知其社会角色,只是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严峻的管理挑战面前,选择以最为经济的方式保持沉默。这样一来,民众能享用的学校文化和体育设施的机会也随之迅速流失。
我们面临的现实悖论是:一方面,民众对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的需求日益上升,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里还会加强;另一方面,学校的围墙越筑越高、门禁越来越深。除了在各项考核压力下难以分身“公益”,更大的难题恐怕是,没有一个可供参考、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在“依法治校”的观念渐入人心时,学校如得不到具体化权利、界定清晰、行之有效的法律支持和行政授权,恐怕只能自作主张。譬如收费,标准如何定,时段如何分割,所得费用如何支配等一系列附带问题,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引起社会不必要的猜疑与误会。
我们看到,上述矛盾的肇始与发展,并非是社会或学校的主观过失,而是时代的车轮将我国推向繁荣的同时,观念、管理、法规的相对滞后性没有及时修补。就学校来说,应该以更大的诚意与社会充分沟通,在做决策之时多倾听民声,关注民情;就社会来看,应该换位思考,体谅学校的苦衷,对其政策、行为做出积极解读。而破解迷局的关键,是以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催生相关配套文件或实施细则的出台,而不是仅仅停留于“鼓励”层面。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只有切实把可操作的政策落到民生、民享的地平面上,学校才能真正开放其文化和体育设施。
材料7
(329797)
有报道称,最近,某市区一条路上新添置了10多个公交站牌。据了解,这些站牌全部高达2米以上,且字迹非常小,乘客很难辨认清楚。这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有人将此事发至网络,并戏称这些公交站牌是“专门给姚明设计的”,“只有姚明才用得上”。当地客运管理部门回应称,涉事站牌是临时用的,新的公交站牌正在规划。
对于这样的新闻,不知各位是当成笑话看呢,还是有种心痛的感觉。公共设施可以说是一张城市名片,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风貌以及人文素养。但是,在许多时候,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公共设施往往沦为摆设,给人添堵。在一些城市街头,健身器材锈迹斑斑,一碰就吱吱作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插卡式公共电话断线坏损、无人过问······
在公共设施决策因素的考量中,在保证安全、科学的前提下,便民的因素应当是具有决定性的,其他的因素更多地要服从这个因素。既是便民的东西,就该问问民众怎么才是方便。在公共设施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同样需要引入尊重民意的民主决策程序。大到城市规划设计,小到公共厕所坑位比例,与民众利益、公共需求密切相关的事情,无论大小巨细,唯有充分尊重民意,才会有民众的合心与买账。
现阶段,我国处于公共产品的短缺时代。在公共服务“供不应求”“僧多粥少”的背景下,在公共需求出现升级换代必然伴随着人的尊严和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呼唤中,社会各界势必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想知道公共服务的信息、政策,更需要拥有公共服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共设施为民而建,如果让老百姓处处不方便,又浪费了公共财政资源,当景观成摆设,好心办坏事,那就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了。建设便民设施,服务意识当与设施并重。只有强化了公共服务意识,才能提升公共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也才能让市民真正感到方便。
当然,重新塑造一种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让公共设施为民所用,只是完善我们亏欠百姓已久的公共服务理念的第一步。政府只有认真深入地做好与百姓切身相关的一件件“小事儿”,才会与百姓心贴心,群众满意是百姓对政府最大的支持。
材料8
(329798)
媒体记者早晨去附近一家开放式公园健身,在北大门入口处看到这样一幕:一位70多岁的老汉独自推着轮椅,大概也想去公园走走逛逛,可是面对6级水泥台阶,面对台阶一侧坡度超过30度的下滑道,老汉左看看右瞧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老汉无奈和求助的眼神,该记者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问明情况后搀扶老人连椅带人一起稳稳地下到了平地。
开放式公园是全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公园的设施建设应该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要,为他们的出行提供必要便利。可是,眼前这家公园的入口处没有专供特殊群体进出的通道,公园内更无盲道之类的基本设施,这多少有点让人失望。
其实,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还不少。小区道路本身就不怎么宽敞,并不宽敞的道路边停满了私家车,不要说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出,就是正常人出行恐怕也得十二分小心。走上大街,商铺林立,街景很美,但却很少有盲道等专门设施,至于供行人歇脚的路边凳、路边椅更是难觅踪影。去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行动不便者、残疾人等也只能望而却步。
细节彰显文明。一条盲道、一把座椅、一个无障碍出入设计,对正常人而言也许无足轻重,但对行动不便者来说却不可或缺。它们彰显的是现代文明,也是城建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能否积极回应特殊群体的期待,切实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已经建成的公共设施要抓紧时间加以改造完善;正在开发建设或规划建设的,坚持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将相关设施设备真正落到实处。保障民生福祉,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千万不能忘记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
材料9
(329799)
近日,两位老人在使用地铁自动扶梯时发生意外,滚落受伤。据老人家属称,因为找不到无障碍电梯,老人向地铁工作人员咨询,工作人员却表示“没有通向路面的载人电梯”。实际上,这个地铁站是有无障碍电梯的,只是需要工作人员用钥匙打开。地铁运营方就此次事件由于当值服务人员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全而给乘客造成的伤害深表内疚和歉意,并已登门致歉。
一些轨道车站的无障碍电梯位置偏僻、标识不清,找起来麻烦,无障碍换乘距离长、通行不便,都算是老问题了。其他问题还有,有些无障碍电梯设在收费区外,不经过刷卡闸机,为避免逃票,往往需要呼叫工作人员前来开锁启动。一些年轻力壮的乘客无视“优先为行动不便、身体不适等乘客服务”的提醒,贪图方便,占用无障碍电梯,导致真正需要的乘客挤不上去。种种障碍,可能使一些本该使用无障碍电梯的乘客转搭自动扶梯,埋下了安全隐患。
公共环境中的无障碍设施,是考察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否为不那么强壮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考虑周到,让他们自在地使用公共交通等设施,能测量出城市的温度,体现城市的品质。轨道交通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但如果在无障碍电梯这个环节上令人感受到阻碍,显然就做不到“畅行”了。这个“畅行”,不能只为一般人考虑,而要覆盖到所有类型的乘客,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真正提供人性化服务,往往就体现在无障碍电梯这样的细节上。
无障碍电梯的很多问题,根源是在设计不合理上,比如有些老站点本来没有无障碍电梯,后期添加,选址就需要妥协。硬件问题,改善起来相当困难,但是不是一定没有办法,需要轨道交通管理者从方便乘客出行、消除安全隐患的角度出发,拿出智慧,尽力完善。此外,硬件“先天不足”,软件能不能弥补呢?比如无障碍电梯的标识再清楚一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再积极一点、耐心一点,指引再清晰一点,或者加派一些人手、招募更多志愿者为乘客服务。当然,乘客也需要提高公共意识,不要违反轨道交通规定,也不要在不需要时占用无障碍电梯,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便利做出一点努力。
二、回答问题
根据背景材料内容,结合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文字规范流畅,字数在10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加强公共设施保护  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政府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增大,这些公共设施不仅美化改善了城镇和社区环境,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公共场所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小区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公厕里的马桶盖被人弄破;供游人休闲的坐椅被破坏;为庆祝节日摆放的盆栽一夜之间消失……公共设施常被损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顽疾”。爱护公共设施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加强公共设施保护,打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加强公共设施保护,当务之急是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城市居民是文明城市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建设美好家园的先行者。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文明教育宣传,引导规范城市居民行为,并通过评选社会文明道德模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公民自身要增强文明行为意识,遵纪守德,以身作则,从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做起,爱护公共设施;此外,用自身行动感染周围民众,以自己良好的公德风尚影响身边人。通过文明素质的提升,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的生动局面。
       加强公共设施保护,长远之策是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目前,在很多地方都建有母婴室,但由于管理缺位,不少母婴室设施都被损坏甚至被杂物占用,这些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美好的公共设施因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保护。政府管理部门是城市文明行为的规范者,应将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和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条例,健全责任机制,落实责任,工作到位;成立由多部门联合执法的管理机构,形成执法合力;下移管理重心,明确责任和权力,对所在区域的公共设施进行全面管理和保护,切实维护城市形象。
       加强公共设施保护,基本保障是严惩破坏公共设施行为。古语有云:“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在民众看来,破坏公共设施是无足轻重的,正是因为他们对法律的规定不以为意,才会肆无忌惮破坏公共设施。其实,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要依据情节进行处罚。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严惩破坏座椅、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的违法行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生活更幸福。我们的每一份热情,都会让城市凝聚更多文明的音符;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会让我们在打造幸福家园的路上更进一步。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公共设施保护,以热情和行动为建设更加健康、有序的文明社会努力奋斗!
【题目解析】
第一步——审题
通过勾画题目的关键信息,找出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角度,以及材料范围、写作要求等。
根据背景材料内容,(审题关键点①:材料范围不明确,需要阅读全部材料)结合实际(审题关键点②:文章的核心观点来自材料,具体论据除引用材料中的事例、名言、政策等外,还要适当使用一些自己储备的论据),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审题关键点③:快速浏览材料可知,本题主题是“城市公共设施”,围绕该主题,写作思路可能是:“城市公共设施”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让“城市公共设施”更好发展;等等。注意:要求自选角度,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从建设和保护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来谈,或者综合两方面内容整体来写。本篇主要写作角度是从“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出发,为大家提供思考方向),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正确(论点符合材料主题),论述充分(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规范流畅(不能使用口语化词语,无语病,表述清晰),字数在1000字左右。
第二步——阅读材料,寻找文章的主题和角度(核心观点)
材料1:
段1:城市建设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彰显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人类的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给我们提供的空间。城市不仅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生活、生存的重要空间。
段2:城市为人类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舒适和宜居。漂亮的大厦、宽阔的道路,休闲娱乐场所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鹅卵石,都让人尽情享受着城市的品质生活。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设施又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城市公共设施的健康运转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段3:城市的公共设施在保障城市健康运转、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将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装点得绚丽多姿,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品位,是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象征着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彰显城市的文明进步,保障市民生活质量,满足公民需求,提升幸福感。
材料2:
段1: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是否健全,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A市妇联发布服务妇女儿童民生8项实事,其中包括在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启爱空间”母婴室50个。在拍手称赞的同时,很多人也对这些母婴室的未来表达了担忧。
段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曾在2013年发起过一项“母爱10平方”活动,倡议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虽然一些机构纷纷响应建立,但由于管理缺失或保护不够,不少母婴室设施都被不同程度地损坏,难以使用;或者干脆被杂物占用,成了杂物间(城市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和必要保护,造成损坏和被占用)。
段3:母婴室无论是对提高母乳喂养率,还是提高婴幼儿免疫力,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能够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美好的公共设施,却常常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保护(公共设施没有被保护到位)。
以此为例,我们应该反思,要想长久保护好城市公共设施,需要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明确责任机制。要给予全面管理和保护,切实维护城市形象,这样才能对公共设施进行持久保障。由......
上一篇:2018下半年天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
下一篇:2018年6月天津市静海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
相关资源
  • 2018下半年天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
  • 2017年10月14日天津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主观题)
  • 2016年4月13日天津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真题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58页笔记
  • 2018年重庆市北碚区四季度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真题
  • 2018年5月26日甘肃省兰州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财会类)
  • 2018年5月26日甘肃省兰州市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管理类)
  • 2019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招聘考试《申论》真题
  • 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本能力测验》(主观题)真题
  • 2019年9月北京市密云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
  • 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本能力测验》(主观题)
  • 2019年7月21日北京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真题
  • 2018年10月北京市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真题
  • 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
  • 2019年辽宁省营口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申论》真题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View: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