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通过对基层干部手机定位的方式考核干部的走访情况,通过走访情况考察干部的业绩,你怎么看? 第2题: 政府三年前出台养老的条例,针对老人吃饭、医疗、护理方面的规定,作为一名调研人员去调查一下这项政策的落实情况。 第3题: 假如说你是社区工作人员,现在存在老年人骑改装过的电动车买菜接孩子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第4题: 市政府组织迎新春长跑,长跑过程中有路段的限制,长跑过程中有个市民非要通过,说家里有患病的母亲需要紧急救治,从长跑路段经过是最快的方式,你作为一名执勤民警,你如何处理?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这是一道政策理解类社会现象题目,我们可以采取目的行为分析法,找到政策出台的目的和政策的具体行为,通过对其目的与行为的分析得到答题内容。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详细分析。 审题点1:“考核干部走访情况” 这是政策出台的目的,即确保干部走访基层。党员干部走访,下基层,化民忧、解民困、惠民众,既拓宽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又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更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显然,这是一件好事,政策的出发点没有问题,我们可以予以肯定。 审题点2:“手机定位的方式考核” 这是政策的具体行为,即使用手机定位。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手机定位可以清晰直观的显示干部的位置,采用这种方式考核方式,体现了政府创新执政方法,顺应了“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但这样的方式也有美中不足,比如只能定位手机不能定位人,有可能没有办法达到政策给出的目的,需要我们在分析中指出,并在对策部分加以解决。 审题点3:“通过走访情况考察干部业绩” 这同样可以算是政策的具体行为,是用纳入业绩来倒逼干部重视基层走访。但是这一行为不是题目的核心,同时也是一种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措施,因此不必做深入分析,答题重点还是要放在“手机定位”上。 综上,通过对于政策目的行为的分析,我们就找到了这道题的思路:肯定目的——政策意义,能够有什么正向作用——内在问题,是否有效,是否有不良后果,是否根本解决——趋利避害,方式手段和思维上调整。 参考答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长期以来群众工作的重要路线方针,下基层走访,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题目中的政策出发点是为了倒逼干部走访基层、服务群众,目的值得肯定。 采用手机定位的方式考核干部的走访情况,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便于量化,手机定位具有客观性,能够客观的显示手机所在位置,下没下到基层、下过几次基层都一目了然。其次,创新的方式顺应了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潮流,是政府创新执政方法的体现。 但我们也要看到该政策的一些内在问题。 第一,无法有效起到制约作用。GPS定位看似是对人的定位,但实质是对手机的定位,无法准确定位到的是否是扶贫干部本人。部分干部有可能直接将办公手机交给村干部定时发送定位,或由一位干部一次携带多人手机下基层,无法真正起到联系群众的作用。 第二,可能会沦为形式主义。考核手段和考察内容过于单一,人在基层只是走访工作的基础,是否深入群众家中、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等都无法通过定位来考量,如果单单依赖定位来进行考核,很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异化成为“定位即下乡”,反而损害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第三,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思想。政策确实能起到倒逼干部下基层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让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下基层”、“愿下基层”,治标不治本。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政策进行完善: 第一,优化定位方式。采用拍照上传的方式发送定位,要求干部拍一张自己与走访对象的合照,与定位一同上传到系统中,由领导人工抽查或软件自动识别。确保手机定位与干部定位的绑定关系,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第二,丰富监督手段。一方面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例如采用监督热线、举报信箱以及网站留言等方式,让民众可以及时对于干部走访情况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加强党内监督,纪检部门定期对于干部走访情况进行检查,随机抽查、暗访的方式,了解干部走访的真实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落实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